- 刘文衡;郭巧娜;曹焮喆;施保森;
滨海含水层中海水入侵会受到潮汐波动和地下水开采的影响,通过二维砂箱实验,研究了滨海多层含水层系统中复杂潮汐边界与地下水开采耦合作用对海水入侵的影响,实验模拟了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在不同潮汐条件(振幅、周期)及开采方案下的咸水楔入侵规律。结果表明:潮汐振幅增大显著扩展咸水楔分布范围,且会加快海水入侵速度;潮汐周期与入侵范围呈负相关,周期越小,咸水楔分布范围越大;开采量增加加剧海水入侵,但入侵速率对开采量的敏感性随开采量增大而降低。开采方案对比显示,仅承压层开采时咸水楔入侵速度最快,而双层开采导致入侵范围最大,地下水开采对海水入侵的影响高于潮汐作用。本研究为滨海含水层海水入侵机制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
2025年06期 v.43;No.319 847-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 潘晨;李程;王京;
地震发生对所在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尤其对边坡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结合GNSS和惯性测量(IMU)方法,构建一套融合动态感知与误差补偿机制的高精度监测体系,为地震高风险区边坡稳定性评估提供全天候解决方案。以刘家湾震后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三阶段递进框架实现监测优化:利用Newmark刚性滑块永久位移分析法确定关键研究区域;基于第二次滑坡动力学特征构建三维运动模型并进行运动轨迹仿真;开发IMU/GNSS联合校准算法仿真模拟IMU/GNSS监测。仿真实验表明:相较于传统单一IMU监测,所提出的IMU/GNSS融合监测方法在关键指标上实现速度误差最大降低了55.24%,位移误差最大降低了9.47%;相较于传统单一GNSS监测,大幅度提高了数据更新频率及连续监测时长。该研究不仅为地震区斜坡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也为边坡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早期预警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
2025年06期 v.43;No.319 856-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0 ] - 王丹丹;吴彬;奚雷;杜雪婷;徐金勤;
为提高梅汛期暴雨的网格预报订正技巧,从海拔、坡度、坡向、主导降水方位角度分析不同起报时效下各地形因子对浙北梅汛期暴雨的网格预报影响,基于主影响因子-海拔高度将浙北分成低、中、高海拔3类地区,并分类构建复杂地形下梅汛期暴雨的网格订正模型,评估其订正效果,并给出个例验证。结果表明:(1)OCF客观预报往往低估梅汛期暴雨降雨量,低估站点比例80%,且明显低估和高估的站点分布具有地域性,杭州西南部高海拔地区明显低估,平均绝对误差25 mm以上;地形平坦的平原或沿海地区有高估趋势,偏差10 mm以下。(2)不同起报时效下,OCF对浙北梅汛期暴雨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受海拔、坡度影响明显,其中海拔影响最大,坡向影响最小。(3)3个起报时效的模型订正效果较OCF均有所改善,其订正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提升,误差降低;08时起报36 h时效的相关性最高(R=0.625),误差最小(MABE=18.456 mm,RMSE=24.213 mm),较OCF降低1.15~2.18 mm;模型订正后对大雨、暴雨的漏报改进明显,对中雨以下,尤其是小雨和无雨存在过度订正问题,但订正结果大大提高了模式预报的空间分辨率,山区地形特征表现明显。
2025年06期 v.43;No.319 867-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 王笑笑;王超起;李彤霄;张亚丽;
基于河南省1998年4月—2022年12月116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NDVI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河南省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1998—2022年河南省NDVI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019/10 a,多年平均NDVI为0.765 9,年均气温增加0.95℃,年均降水量下降0.83 mm。1998—2022年河南省NDVI、气温和降水的季节特征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河南省NDVI对气温的响应比对降水的响应更明显;河南省NDVI与气温多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多呈线性正相关关系。(3)河南省NDVI对降水的滞后期较长,而对气温的滞后期较短。河南省冬季NDVI对气温的响应滞后期最长且最为显著,河南省秋季NDVI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期最长且最为显著。(4)河南省中部和北部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NDVI对气温的响应较为敏感,在冬季相对滞后。河南省四季NDVI对降水的响应均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中秋季NDVI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期最长且多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地区。
2025年06期 v.43;No.319 87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 余珂;邹春辉;
研究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对黄河流域太阳辐射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20年黄河流域31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经纬度数据和DEM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法”、线性倾向估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近60年的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法”的空间插值精确度较高,相关系数R达到0.96以上;1961—2020年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近60年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整体呈下降趋势,下游下降最为明显,中游次之,上游最小;1991—2020年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累年平均值比1961—1990年有较大幅度下降,降幅为2.34%;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析显示,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下降站点遍布全流域,极少数站点呈小幅上升趋势,建议在黄河流域太阳总辐射上升和稳定的中上游地区,优先考虑光伏电站的建设。
2025年06期 v.43;No.319 89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