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振;
针对光学遥感影像滑坡识别中存在的复杂地貌特征提取困难、样本稀缺性等关键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多源异构数据集(CAS数据集、川藏铁路岩质滑坡数据集及复杂地貌数据集),提出结合空间变换网络和通道-空间双注意力的UNet架构以增强特征表征能力。实验表明,通过两次迁移学习的策略,SC-UNet在复杂地貌测试集上的Precision、Recall和MIoU分别达到0.927、0.938和0.867,较直接训练模型提升2.2%、2.3%和2.7%,且在滑坡边缘细节恢复与背景噪声抑制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本研究为复杂地形滑坡识别提供了高精度、强泛化的技术方案,对地质灾害智能监测与应急响应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43;No.322 1298-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0 ] - 武进;李瑞华;向轶;王龙飞;王帅;邴喆;李庆;
为了解决煤矿燃煤锅炉供热高污染的问题,实现煤矿供热向绿色化、低碳化的转型。分析了煤矿可利用的余热资源现状,并利用TRNSYS软件分析了煤矿供暖期热负荷需求。基于煤矿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提出了三种多热源耦合绿色低碳供热方案,构建了经济性、能量效率、环保性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三种低碳供热模式与燃煤锅炉供热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余热资源耦合天然气锅炉供热增加的投资费用最少,相比燃煤锅炉供热增加130.81%;采用余热资源耦合新能源和短期储热供热模式的年运行费用最低、能量利用效率最高、碳排放量最少,分别比燃煤锅炉供热的年运行费用降低了75.28%、能量利用效率提高了7.03倍、CO2排放量降低了94.56%,该方案为煤矿的近零碳供热技术提供了研究支撑。
2025年09期 v.43;No.322 1306-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 张盛艳;郑道远;张阳;向中林;袁子成;
地下煤炭矿井经过长期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量的煤矿地下空间资源,有巨大开发利用潜力和价值。本文以平煤二矿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与数据采集,构建包含安全性、稳定性、空间资源量、空间环境和经济性等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平煤二矿地下空间适宜等级的综合隶属度为1.574,在安全性、稳定性、空间环境与经济性等方面均达到适宜标准,具备地下物资储存、矿山公园建设、抽水蓄能与地热资源利用等多种典型开发利用模式的现实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平煤二矿乃至类似资源型城市矿井地下空间的合理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2025年09期 v.43;No.322 1317-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 魏巍;刘新;杨晶;杨司琪;刘啸然;石茹琳;贾晓红;
以乌尔逊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构建SWAT模型,基于CMIP6的六种气候模式数据,量化分析研究区径流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并预估了研究区2025—2099年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研究区径流量模拟效果较好,能够应用于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在CMIP6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四种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与基准期(1996—2014年)相比,2025—2099年研究区的气温和降水都呈现明显增加趋势,且SSP3-7.0、SSP5-8.5情景下研究区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趋势大于SSP1-2.6和SSP2-4.5情景,其中高等强迫情景(SSP5-8.5)下研究区气温增长速率最快(0.08℃/a),中高等强迫情景(SSP3-7.0)下研究区降水增长速率最快(1.53 mm/a)。基于多模式集合平均(MME)驱动SWAT模型,判断未来近期(2025—2060年)研究区径流量只有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比历史时期(1961—1987年)有所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9.1%和55.8%,未来远期(2061—2099年)研究区径流量在四种情景下都呈现增长趋势,其中SSP2-4.5情景下的增长幅度最大,为70.1%。
2025年09期 v.43;No.322 1325-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 吴和成;徐安琪;
以长三角沿江1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4—2022年的统计数据,研究其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化特征,探寻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对策。在生态环境脆弱性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法分析脆弱性分布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状态转移。研究发现:(1)长三角沿江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明显的持续向好态势,但高重度脆弱性城市具有锁定性。(2)城市间差异有所缩小,但空间分布的非均衡化现象仍然存在。(3)脆弱性状态转移惰性伴随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使脆弱性难以跨等级突变,呈“俱乐部趋同”现象。(4)空间溢出效应对脆弱性状态转移具有显著影响。最后,从跨区域治理体系构建、差异化发展和治理效能提升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2025年09期 v.43;No.322 1333-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