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璞;靳冰凌;芦阿咪;
利用2016—2022年4—10月河南省国家及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数据,研究河南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年累计频次呈线性增多趋势,且年际变化明显,平均雨强年变化较为平稳;短时强降水存在明显月变化,发生频次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7—8月;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7时。(2)短时强降水平均雨强大值区呈西北强、东南弱,强中心呈散点分布,发生频次与平均强度、最大雨强呈正相关;50 mm/h以上短时强降水落区多与山脉迎风坡重叠,地形对降水增幅作用明显。(3)6—8月逐旬短时强降水落区先由南向北推进,再由北向南回落,7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发生时段。
2025年08期 v.43;No.321 1158-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6 ] |[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 王乃哲;孙卓;段宇辉;张延宾;尹碧文;
以河北省142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为真值,采用常规气象检验方法,对比了ERA5和CRA40两种再分析资料驱动的盘古气象模型对河北36 h时效的气温预报效果和差异。结果表明:(1)两种再分析资料驱动的盘古气象模型对河北气温预报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基本一致,但预报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表现为ERA5驱动更佳。(2)在逐小时预报中,两种驱动方式在10~23 h预报时效差异较小,其他预报时效多数较大;在月尺度中,二者预报差异主要表现在6月、7月和10月;在空间尺度中,两种方式预报差异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北部的山区。(3)对于极端天气,ERA5驱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高温过程中,对于高温极值的预报较优,而在寒潮过程中优势较小,对低温极值的预报不及CRA40驱动。
2025年08期 v.43;No.321 1164-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 张伊琳;高尚;苏惠敏;梁程;
祁连山保护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地之一,明确其生态环境时空状况及其驱动机制对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文明建设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绿度指标、湿度指标、热度指标、干度指标、气溶胶光学厚度指标、气候调节实物量、碳固定实物量七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EQCI),分析了2003—2022年祁连山保护区EEQC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3—2022年祁连山保护区EEQCI年均值介于0.449~0.536之间,且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研究期内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但整体在不断变好。(2)研究期内研究区EEQCI总体呈“东部和中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不变的区域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3)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地利用强度、海拔高度、年均气温,且两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影响更为显著,土地利用强度与各因素的交互作用程度最强,年均降水与各因素的交互作用表现方式多为非线性增强。
2025年08期 v.43;No.321 1172-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 郑焕焕;陈晓蕾;阎登科;许子聪;李海松;
针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过程中出现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问题,建立上流式颗粒污泥床反应器,对污泥性状、反应器脱氮性能以及微生物群落进行追踪。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至20 d时,污泥表面开始出现黄白色黏稠物质,这是导致污泥上浮与流失以及反硝化效果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镜检显示:黏稠物质主要为菌胶团,无明显丝状菌的存在,证实反应器发生了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将黏稠物质剥离后重新启动反应器,反硝化性能恢复,表明传质限制是反硝化效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此外,黏性菌胶团中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最高,并且以蛋白质为主。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反硝化菌在反应器内占据优势地位,但黏性菌胶团中存在着高丰度的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推测其与污泥膨胀的出现有关。
2025年08期 v.43;No.321 1182-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 田宇霖;钟亮;
随着内河水运的蓬勃发展,船舶逐渐趋于大型化和高速化,使得内河船舶的水动力作用日益增强。由频繁行船所产生的船行波及其水流变化,改变了运河和湖泊中原有的水动力条件,成为影响鱼类行为及生境的重要动力因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船行波对鱼类生存繁殖影响的研究,从船行波如何改变流速、水位等水动力条件出发,剖析了船行波引起的水环境变化,包括水质、浊度的变化和对鱼类捕食行为及栖息习性的影响,探讨了考虑船行波作用的鱼类行为响应,梳理了船行波、生态环境、鱼类生存三者之间的关系。鉴于船行波引起的生态扰动问题,未来研究可围绕波浪-紊流耦合的生态影响及鱼类保护策略进行,以期为内陆水域生态安全和鱼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8期 v.43;No.321 1188-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0 ]